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,让展柜里的国宝“开口说话”,让库房里的文物“活”了起来,( ),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 。
“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。”博物馆既是知识宝库,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,还是了解历史、认识现实、传承文脉的文化殿堂。衡量一个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, ① ,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生活、满足受众需求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博物馆与科技的相遇,正是要以创新的手段,让文物不再“高冷”,让馆藏更加“亲民”,进而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,让更多人在 历史中延续文脉。
如果说, ② ,是让文化馨香远播的上半篇文章,那让观众看得懂、有所得、有所悟,则是 的下半篇文章。进一步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,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,让更多观众不止步于拍照打卡,不满足于 ,博物馆热就能持续热下去,“博物馆里的文化”就能直抵人心。

1.下列填入括号中的语句,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
A.许多观众被吸引着走进博物馆
B.吸引着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
C.更多观众被吸引着走进博物馆
D.吸引了许多观众走进博物馆
2.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,全都恰当的一项是
A.脉搏 阅读 缺一不可 浮光掠影
B.脉络 阅读 缺一不可 走马观花
C.脉络 触摸 不可或缺 浮光掠影
D.脉搏 触摸 不可或缺 走马观花
3.请在文中带有序号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,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,内容贴切,逻辑严密,每处不超过15个字。
【答案】
1.B
2.D
3.①不仅在于其馆藏有多少 ②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(或: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)
【解析】
1.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、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,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,以及语意的提示。
根据括号前是说文物,括号后“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所以应该是文物吸引观众去感知。
故选B。
2.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(包括熟语)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即选出“正确”或“不正确”的一项,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,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。
第一处,脉搏:心脏收缩时,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的动脉的跳动。医生可根据脉搏来诊断疾病。第二层意思,比喻社会、生活等发展、变化的情况或趋势。
脉络:中医泛指人体的大、小、主、侧血管。比喻条理、头绪。多指文章的层次:~分明。
文意是说: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,根据脉搏的第二层意思符合文意,历史脉搏。
第二处,阅读:看(书报等)并领会其内容。触摸: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。文意是通过文物让游览者触摸感知历史。
第三处,缺一不可:少一样也不行。不可或缺:表示非常重要,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,不能少一点。根据文意,一篇文章的下半篇当然是不可或缺的。
第四处,浮光掠影:水面上的反光,一掠而过的影子。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,印象不深。
走马观花: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。也说走马看花。根据文意,更多观众不止步于拍照打卡,也就是不会走马观花的粗略的看事物。
故选D。
3.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、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,以及补写语句的能力。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,以及语意的提示。
众所周知,博物馆有丰富的馆藏品,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受众需求。故第一处填写“不仅在于其馆藏有多少”。第二处,结合上文内容,进而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,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。可知这一句应该填“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”。